步兵盾牌:步兵所使用的盾牌,大体可以分为三种,分别是大型圆盾、小型圆盾和长盾。三种类型的盾牌大体对应三种作战环境,针对环境进行设计与优化。
大型圆盾以斯巴达重步兵所使用的阿尔戈斯盾、维京人所使用的维京圆盾为典型,直径普遍在60cm——80cm左右,个别的有100cm。其主要假想作战环境为需要遮挡箭雨等远程伤害,并且需要列阵作战,同事频繁进行移动的战场。因为要遮挡箭雨等远程武器的威胁,并且列阵作战,所以盾牌的尺寸要尽量做大。同时为了能让持有者可以相对灵活的移动,做成圆形以防止在奔跑中磕碰双腿是一个普遍的选择,这就形成了现在步兵大型圆盾的普遍形制。
这类盾牌平时可以背在背上,或者像维京人一样挂在战船两侧充当护盾,圆形让其具备了相当的便利性。除此之外,有时为了保护小腿,使用者会在圆盾的下部增加皮质的下摆,以遮挡小腿的动作,让敌人不知何时可以进攻。
小型圆盾以西班牙剑盾兵所使用的为典型,这类盾牌直径普遍在30cm左右,其假想的作战环境是近距离单兵厮杀的战场,并不以防御远程武器的攻击为目的,只以刀剑等近战武器为防御目标。这种设计理念的结果是这样的盾牌尺寸较小,便于持有者灵活操控,使用者往往也都是以灵活为特点的兵种,可以说这种盾牌就是为格斗而设计的,叫“格斗盾”也不为过。有些小型圆盾为了增加持有者的视野,在盾牌的上部设置缺口,使盾牌呈“新月”形。也有一些采用非圆形的形制,但其本质仍然是小型圆盾。
在这类兵种中,西班牙剑盾是欧洲地区的典型,在亚洲则以满清王朝的虎皮刀盾兵为典型。
长盾则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罗马帝国大盾为典型,这种罗马大盾起源于凯尔特人所使用的长盾,早其形状呈椭圆形,后来发展为长方形。罗马大盾宽80cm,长120cm,用三张0.2cm厚的木板重叠拼合,再覆盖上皮革,蒙上多数时间染成红色的布匹,以金属部件提高强度。
这种盾牌往往用于复杂地形下的近战、远程武器皆有的作战中。在这种环境下,因为既有远程武器投射攻击也有近战武器的抵近攻击,所以盾牌要能够保护全身,其尺寸便要大到可以遮蔽全身的程度,还要尽量做到不留缝隙。除此之外,还要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,可以在作战时立于地面,于是这种长方形的大盾便产生了。罗马大盾可以说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伴随始终,成为了罗马帝国强大军队的标志之一,其的防御能力与便携性,是其重要原因。
骑兵盾牌:
骑兵所使用的盾牌,相比步兵盾牌尺寸往往较小。为了能够方便的在马上使用,形状除了圆形外,还有鸢形和熨斗形,还有一些较为奇特的形制,但主要还是前三类占据主流。
骑兵圆盾的使用可以说相当普遍,在东方和西方,都有大量骑兵将圆盾作为标准配备。其优势主要还是便于在马上使用,其尺寸往往在50cm左右,一般戴在左手边,以防御敌方箭矢的攻击。这种骑兵圆盾除了前文提到的蒙古人以外,中原王朝、伊斯兰世界的军队也多有使用。
鸢形盾来源于诺曼人,这种盾牌呈倒三角形,尺寸普遍较大,可以保护从肩膀到脚的大部分侧面。并且因为呈现倒三角形的关系,细窄的下部在马上使用时不会被卡住,可以灵活左右变换。
熨斗形盾可以说是鸢形盾的微缩版,因为随着盔甲技术的发展,一般的远程武器已经很难再对骑手构成威胁,这时盾牌就可以做的更小,只以保护上半身的重要部位为目的。除此之外,这种盾牌换可以在骑手下马战斗时充当“格斗盾”的功能。因为这种盾牌的普遍使用,还产生了脱胎于盾牌上装饰标志的“盾纹”(又称纹章),盾纹是画在盾牌上用于标识所属家族、军队的标志。因为熨斗形盾的普及,盾纹基本遵循熨斗形盾的形状。
墙盾、盾车:
除了手持盾牌以外,有些盾牌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防御力,其尺寸和重量都超出了由人使用的范畴,这种盾牌在使用时往往依靠支架矗立在地面,而非人来持举,中国古代步兵所使用的“旁牌”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当盾牌的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增加,为其装上轮子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。于是,盾车诞生了。盾车小的只需一人推挽,大的则需要数人推动,可以保护数十人免受伤害。在电影《火与剑》中,哥萨克便使用这种盾车在进攻中保护己方士兵。除了电影中的哥萨克以外,在中国,也有曾经大量使用这种盾车的军队,那就是满清军队。根据记载,满清军队每一百人就配备四辆盾车,由三十人负责这些盾车的操作,可见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般人们所熟知的“满洲铁骑”。